建立健全安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工作制度和規范,完善技術工程支撐、智能化管控、第三方專業化服務的保障措施,實現企業安全風險自辨自控、隱患自査自治,形成政府領導有力、部門監管有效、企業責任落實、社會參與有序的工作格局,提升安全生產整體預控能力,夯實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堅強基礎。
強化企業主體責任,落實企業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的全面責任,完善落實混合所有制、境外中資企業安全生產責任。
落實安全監督管理責任,堅持“黨政同責、一崗雙責、齊抓共管、失職追責”、"管行業必須管安全、管業務必須管安全、 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”。厘清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的關系,依法依規制定安全生產權力和責任清單,明確省、市、 縣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執法責任和監管范圍,落實各有關部門的安全監管責任。
構建一體化全覆蓋的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,應急管理部根據全國應急管理一盤棋一張網的要求,按照國家政務平臺"互聯網+監管“系統建設方案,規劃和建設全國應急管理大數據應用平臺,依托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,充分利用大數據、 云計算、物聯網等技術,實現重大風險和隱患在線監測、超前預警預報和災害事故高效處置。
管轄區域面積大、企業種類多、職能部門編制嚴重不足,對轄區企業數據不清,監管無針對性、無目的性,出現 “有的企業天天査,有的企業無人管”的情況
轄區內企業管理未形成系統,監管體量不明,底數不清,信息滯后, 出現"能看到的管不了” “能管到的看不到"的尷尬局面
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職責未厘清,監管責任向綜合監管端傾斜,監管壓力大,責任不清,主次不明
企業安全管理水平參差不齊,企業安全管理專業人員缺乏,主體責任難落實
安全監管機制不健全,安全檢査流程不清晰,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未形成有效的閉環管理
區域資源底數不清,區域內資源信息共享不充分;基層應急能力薄弱,公共參與應急和安全管理的社會化組織程度較低
應急指揮中心?網格化綜合監管平臺集應急指揮、執法匯總、日常監管、網格管控等功能于一體,通過黨政領導、綜合監管人員、行業監管人員、企業安全人員、專業公司、社會群眾多個維度齊抓共管,實現企業的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的閉環管理,應急資源的整體調度和事故應急處理快速響應,及安全監管的痕跡化管理,形成生產經營單位負責、政府監督、社會參與的安全生產命運共同體。
結合轄區企業的摸排情況及風險因素,通過大數據運算出企業風險等級,將企業風險等級直觀展示在地圖上, 轄區風險分布一目了然。
轄區隱患排查通過排查-整改-復查-歸檔等一系列動作形成閉環管理流程,將轄區隱患進行跟蹤處理,對未按要求整改隱患的企業,進行消息推送,閉環整改責任到人,降低企業安全風險。
對轄區應急資源的整合,形成區域應急資源一張圖,可實現應急物資一鍵調配,提高了應急響應能力;構建企業與應急指揮中心視頻數據實時傳輸,便于指揮現場應急救援工作;規范化、標準化應急事件處理流程,提高應急響應效率。
此板塊詳細的記錄了企業落實主體責任的情況、企業重點部位/重要設備的動態視頻、企業風險分級情況,可通過企業名稱對企業日常監管情況進行查詢。
精細化網格管理,制定特色屬地網格,通過不同權限進入平臺,現場GPS定位回傳,實現多部門監管信息實時互通,事件轉辦交辦責任到人,動態監管全過程痕跡化管理新局面。
黨政領導、綜合監管、行業監管、村社區屬地管理、社會群眾、第三方、企業均可通過微信小程序進入系統,檢查消息實時推送,信息實時共享,通過平臺履行各自監管職責,減輕了綜合監管的壓力。
根據屬地情況設置預警規則,觸動規則,消息預警提醒,提醒監管人員履行監督職責,保證事件的閉環管理。
通過多方數據匯總,提供多維度圖表展示,為決策分析提供有力依據。
可為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資料的建設,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提供數據支撐及參考范本。
不同權限檢查人員匹配不同的數據庫,排查內容提供關鍵字模糊查找,提供隱患菜單式勾選,降低排查人員專業性要求,保障檢查精準性,全面性。
轄區排查的隱患、轄區企業底數可通過多維度篩選,便于安全監管人員掌握轄區情況
現場檢查完成后,報告一鍵生成,排查情況一鍵上報,上報情況實時推送,轄區的報告一鍵導出,為監管提供便捷的資料輸出。
社會群眾實名注冊,可通過系統實現身邊隱患的舉報,事件處理過程透明,緊急情況一鍵發送短信至群眾,營造“人人管安全,安全為人人”的和諧氛圍。
平臺中數據可通過報表統計查看區域綜合管理情況,數據均可導出或打印。